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团队联合青海师大、国家气象局等单位赴青海开展雪灾调研
新闻中心

团队联合青海师大、国家气象局等单位赴青海开展雪灾调研

2019-03-25

  自2018年11月初至2019年3月底,青海省部分牧区频繁出现降雪天气,青海省玛多、德令哈、都兰、甘德、杂多、清水6站监测达到特重度雪灾,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尤其是青海南部高原牧区降雪量、强降雪日数日常偏多,持续低温导致积雪融化缓慢,道路反复堵塞,清障困难,救援难度较大,最终导致青海南部高原牧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甘德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称多县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灾情,截至2019年3月20日前,玉树州28和乡镇,99个村超12万人受灾,2万余头(只)牲畜因灾死亡,果洛州约1.8万人受灾,2.2万余头(只)牲畜因灾死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管理工作,做出系列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等重要纲领性文件,要求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与安全防范综合能力,确保人民群众安康幸福、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总体还比较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必须抓紧抓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并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方略,提升青海省抵御重大灾害风险的综合防范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应急管理部-教育部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国家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等相关部门专家,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深入青海省南部高原牧区雪灾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走访调研了玉树州农牧与科技局、玛多县民政局、玉树市下拉秀镇政府等部门,提出了加快青南高原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智慧牧区发展、完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运行机制、构建畜草料储备与应急调度体系的建议,进一步提升青海省牧区重特大雪灾防抗救能力,保障青海省安全生产与社会稳定。

(1)加强并完善高原牧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本次雪灾进一步暴露出畜牧业基础设施传统老旧,应对重大雪灾灾情乏力。主要体现在牧户仍在大量使用应灾能力较弱的围栏、圈栏、畜棚等传统生产方式,设施老化陈旧、保暖性不良。建议国家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基础设施研发;采取国家出资、青海省配套、社会资金等多种资金筹措渠道,革新并建设一批现代化畜棚、圈栏,以有效提高牧户雪灾的应灾能力。在强化村村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牧区道路的建设质量,加强和完善乡村道路养护管理体系和配套设施。

  扎扎实实落实牧区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根据草地、融雪河道分布以及当地地形与地质条件,建设一批水资源工程,满足当地水资源需求,储备融雪融冰,增强当地储雪冰能力,以提高牧户抗旱及人畜饮水的保障能力。

(2)完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运行机制

  青海省为优化重组牲畜、草场等资源,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2008年开始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牧民以草场、牲畜、劳力等形式入股,开展产-销一体化经营,有效提高了牲畜出栏率和群众收入,这在应对此次重大雪灾、降低损失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玉树州农牧与科技局统计,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这次因灾死亡牲畜数量在2%左右,基本保持在自然死亡率范围内,但没有加入合作社的个体牧户的牲畜死亡率较高,有的甚至达到70%左右。但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还存在规模不一、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目前主要存在多家庭合作、村级单位合作等多元化模式,同时部分牧户不愿入合作社,这些牧户的牲畜损失是该次雪灾损失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已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进一步扩大宣传、完善运行机制、积极发展未入社的牧户,进一步强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防灾抗灾救灾及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

(3)促进饲草种植、就地储备的备灾体系

  此次雪灾导致牲畜伤亡主要原因雪灾持续时间长,储备饲草应对大灾能力不足,、牲畜对外调饲草料适应能力差,导致牧畜体能耗竭,饥寒交迫而亡。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饲草种植科学规划,提高当地饲草料的储备能力,积极推进个体与集体连片种植的饲草种植供应体系,政府为牧户配发饲草种植与收割的小型机械,鼓励个体充分利用冬季牧场的闲置草地和棚圈,大力推广饲草种植。同时,推进农牧互补,利用就近耕地发展退农还草等工程大面积种植饲草。构建以“省-市-县-乡(镇)”为节点的饲草储备与供应链网,发展饲草储备与应急供应体系。

(4)加强人才智力与科技支撑

  牧区畜牧畜医、饲草种植等人才奇缺,导致牧区牧畜品种退化、饲草种植效率与饲草品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与饲草种植业的发展。建议以畜牧业人才援青、人才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牧区畜牧业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与畜牧科技支撑牧区畜牧业发展。

(5)实施智慧牧区工程

  此次雪灾暴露出另一问题是当地通讯极不发达,严重限制了政府与牧民的交流与沟通,限制了牧区政府对牧区受灾情况的及时了解与救灾的及时实施。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依托,建设牧区牧民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监控设备、手机通讯等视频与音频多渠道信息交换与沟通,实现灾情发生时政府或救援人员与牧区牧民的信息传递,实现异地指挥救灾与重大灾情下的精准救灾。强化牧区灾情预警以及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让牧民及时了解灾害发生及进展情况,便于及时有效应对灾情,达到防灾与减灾的目的。

(6)加强牧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牧区牧民普遍存在防灾意识淡薄,减灾救灾知识贫乏,对于牧畜及时出栏、饲草储备、重特大灾情下的牲畜养护等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建议将牲畜饲养、饲草储备、多灾种的防灾抗灾救灾等多种知识制作纸质与电子宣传材料,通过发放、手机传送、电视音频等多种渠道,让牧民及时学习与了解,提高牧民的防灾意识,丰富牧民防灾减灾救灾的知识,进而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报告撰写人:

  • 张强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气象水文学方向、灾害学与灾害信息学等领域研究
  • 刘峰贵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研究
  • 周强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综合自然灾害研究
  • 孙劭 国家气象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象灾害研究
  • 何斌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学及灾害过程模拟等领域研究
  • 李万志,青海气候中心,高工,主要从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 朱秀迪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博士生,主要从事气象灾害研究
  • 余慧倩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硕士生,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 王港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硕士生,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 赵佳琪 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硕士生,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
  • 赵东亮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灾害研究。

雪灾调研人员合影

Copyright © 2019 水文气象研究团队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09606号-1